“絲蘊泉州 服創(chuàng)未來”第一屆“匹克杯”中國蟳埔女服飾大學生創(chuàng)意設計大賽由福建省紡織服裝行業(yè)協(xié)會、泉州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豐澤區(qū)人民政府共同主辦,泉州師范學院紡織與服裝學院具體承辦。大賽共收到來自80所高校學生提交的作品385組。9月28日晚上,大賽決賽在泉州中央商務區(qū)國潮泉州創(chuàng)新發(fā)布中心舉行。經評審團現(xiàn)場評審,最終評選出金獎1名、銀獎2名、銅獎5名及優(yōu)秀獎19名?,F(xiàn)擷取部分優(yōu)秀參賽作品展出,以饗師生。
【金獎】
△《海絲芳華》——王楠(廈門理工學院)
作品介紹:作品將蟳埔女服飾與宋文化以及新中式女裝風格進行創(chuàng)新性融合,運用多重非遺工藝進行制作,如吊染、刺繡、竹編燙鉆等。安溪竹編是泉州的非遺文化,將其融入蟳埔女服飾設計中也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珍貴匠藝的傳承,將東方文化底蘊與現(xiàn)代時尚相結合,達到古老與現(xiàn)代、傳統(tǒng)與時尚的融合,打造具有地域文化內涵與藝術特色的服飾,承載著中式美學的創(chuàng)新。展示了蟳埔女堅韌、自信、獨立的內核之美,具有較高的商業(yè)價值。
【銀獎】
△《她》——徐曉靜(泉州師范學院)
作品介紹:本系列從市場化、年輕化的角度出發(fā),結合現(xiàn)代運動潮流風尚,通過藍色嵌條勾勒出硬朗的分割線以及波狀的層疊設計,與獨立自信、堅強自立的蟳埔女形象及海濱底色相呼應。將具有靚麗青春色彩的涂鴉插畫與現(xiàn)代運動感融入蟳埔女服裝設計,并結合絨花、金蒼繡等非遺技藝,激蕩出韻味十足又年輕獨立的蟳埔新風尚。絨花及滴膠工藝衍生的簪花配件既可滿足服裝立體裝飾需要也可作為獨立飾品應用于背包、帽子等產品,增添視覺亮點,拆除立體裝飾的服裝也可作為日常穿著。滿足年輕人對于獨特性、多元化、實用性等多重追求。將IP及LOGO設計應用于周邊衍生產品,裝飾扣、手機殼等,有利于蟳埔女形象貼近大眾生活,推動蟳埔女文化的傳播與發(fā)展。
△《漁·語》——李慧慧(蘇州大學)
作品介紹:《漁·語》系列的設計靈感源自蟳埔漁女的文化傳承,整體系列貫穿了“師法自然”的審美情趣,融合了她們對鮮花的熱愛、勤勞淳樸的品質以及對海洋的崇尚等要素,同時結合當下新中式潮流趨勢,呈現(xiàn)出一系列兼具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風格的服裝。
【銅獎】
△《“蟳”夢·之旅》——徐漫妮、章有銳(泉州師范學院)
作品介紹:本系列靈感來源于蟳埔女文化元素,設計出現(xiàn)代多功能戶外男裝。泉州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從中提取海洋元素,如簪花圍、海浪、牡蠣殼、帆船、蚵殼厝等作為設計元素。將此元素抽象化后應用到服裝的線條和款式設計上。
△《海絲之花》——鄧佳權(廣東職業(yè)技術學院)
作品介紹:以蟳埔女服飾做為服裝設計靈感,結合泉州市市花,服裝顏色以傳統(tǒng)服飾和當下趨勢結合。紅白為主,風格為國潮,輕運動,休閑簡約。功能防水,可拆卸,收納,透氣。
△《蟳.瑞》——李依雯(香港理工大學)
作品介紹:這個時裝系列的設計概念結合了蟳埔女與四大神獸的元素。神獸豐富多彩的形態(tài)和鱗片與蟳埔女色彩紛至的刺繡和頭飾很相似。再者,四大神獸有瑞獸之稱,是寓意著吉祥的動物,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種文化現(xiàn)象。每種服裝都寓意著各種神獸,以及再設計的蟳埔女頭飾,加上神獸金光璀璨的特征。在顏色上,運用了鮮艷的顏色,寓意著美好吉祥,神圣及莊嚴的意思,希望這個設計的融合可以令各界關注蟳埔女的文化。
△《the world is your oyster》——陳美靜(魯迅美術學院)
作品介紹:該系列作品的名字叫《the world is your oyster》,來自于莎士比亞戲劇《溫莎的快樂夫人》中的一句臺詞“世界是我的牡蠣,我將以利劍開啟?!毕氡磉_的是,一個人有無限的機會和可能性,關注自己,投入自己,最終方能抽絲剝繭,獲得新生。在此次設計中,我選用牡蠣殼形象作為主要的圖案設計,是因為蚵殼厝上的牡蠣殼為當?shù)鼐用裾趽趿税倌觑L雨,具有十分特殊的意義。在設計中我保留了牡蠣殼層疊的效果與波浪線條,將其簡化處理。廓形上主要以寬松舒適的居家款為主,結合天然纖維面料,以繩繡的方式來塑造層疊的立體感。色彩上以米白色為主,黑色與橙色作為點綴,橙色代表活力,以此來象征蟳埔女對生活的熱愛。整個系列營造了一種向海而生的生命力。
△《蟳環(huán)·循環(huán)》——林智琨、林俊杰(閩江學院)
作品介紹:該系列是泉州蟳埔文化啟迪下,我們圍繞“破繭”主題創(chuàng)作,融合古瓦、輕霧、南音戲元素,設計出具有運動風尚與蟳埔特色結合的服裝。色彩上,提取海霧燈塔之光,融入2025春夏流行色,展現(xiàn)Z世代色彩。工藝上,運用充氣、防水、功能抽繩等技術,體現(xiàn)商業(yè)落地性。細節(jié)處,莫比烏斯環(huán)象征文化傳承與可持續(xù)時尚。蟳埔文化,泉州文化明珠,東方非遺烙印,跨越地域限制。匹克“絕不讓”精神,與蟳埔自強不息相契合,我們期待在時代循環(huán)中,為文化事業(yè)發(fā)出時代之聲。
【優(yōu)秀獎】
△《蟳蜜》——林遠軍(泉州師范學院)
作品介紹:蟳蜜意思為一只破繭而出的蝴蝶去尋找花蜜,去尋找美好的未來。傳統(tǒng)的蟳埔文化正是如此。因此我設計了此系列休閑運動風格的服裝,結合了蟳埔女服飾的特色。主要顏色為紅色與海水的藍,彰顯了活力的風貌。款式方面,融入大裾衫的立領、斜襟元素和傳統(tǒng)闊腿褲的創(chuàng)新。整套服裝寓意蟳埔文化迎接更美好的未來,中國傳統(tǒng)文化更加深入人心。
△《探索》——李梓琳(廣東文藝職業(yè)學院)
作品介紹:通過展示泉州蟳埔女與寄居蟹之間獨特的關系,反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設計中將以泉州蟳埔女的勇敢和柔美,與寄居蟹的包容和進取相結合,呼應出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在當代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
△《孤芳怡自賞》——黃一涵(惠州學院)
作品介紹:《孤芳怡自賞》系列設計以蟳埔傳統(tǒng)服飾為靈感,結合現(xiàn)代審美理念,運用時尚的設計元素,打造一款既具有傳統(tǒng)文化底蘊又不失時尚感的蟳埔女服飾。蟳埔女作為泉州地區(qū)特有的文化符號,她們的服飾既體現(xiàn)了泉州人民對海洋的熱愛,又展現(xiàn)了獨特的審美趣味和地域特色。
△《蟳花之夢》——庾潮祥、鄧彩嬋(惠州學院、北京理工大學(珠海))
作品介紹:本系列設計《蟳花之夢》靈感來源于福建泉州蟳埔女文化,采用泉州市花“刺桐花”元素作為刺繡工藝,整體設計以金黃色為主色調,工藝上也使用了包邊條再鑲嵌珍珠,使整體設計更為豐富,展現(xiàn)出女性的十足魅力,傳統(tǒng)旗袍和現(xiàn)代旗袍的結合讓設計更為時尚。
△《云鬢簪花入夢來》——陳允希 (福建藝術職業(yè)學院)
作品介紹:本系列靈感來源于被列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簪花。簪花文化來自福建泉州的一個小漁村——蟳埔村,在這里,漁女們以戴花為美,向世界宣告著自愛、自信、自強的精神。
△《一路生花》——郭盈涵、張念秋(河南科技學院)
作品介紹:今生簪花,來世漂亮,細雨柔情,輕風拂面,蟳埔女婀娜多姿,優(yōu)雅如畫。本系列服裝蟳埔女簪花為靈感,花朵輕攏,歲月靜好,花開滿徑,步履輕盈,花開如詩,引人傳唱。她走過的村落,身后會留下一串串美麗的鮮花,如詩如畫。
△《時間拾荒者》——呂萍萍(泉州紡織服裝職業(yè)學院)
作品介紹:該系列的設計靈感來自蟳埔魚港中斑駁的漁船和褪色的漁風。蟳埔文化不單純是具象的鮮花,更多是海洋文化的煙火氣息,更是豐收的喜悅和美好生活的贊頌。該組作品選用炒色牛仔、棉麻染色等多種面料,在現(xiàn)有面料基礎上結合傳統(tǒng)非遺藍曬、植物染,拔印,拔染等手法進行面料二次改造設計。促進傳統(tǒng)非遺工藝與現(xiàn)代設計手法的和諧融匯。結合了25秋冬流行趨勢,色彩上采用大面積藍色為本系列的主色調,用白色做點綴,經典的藍白配色給人一種質樸、復古之感。休閑時尚風格的服裝廓形進行改良,融合了傳統(tǒng)非遺手工與現(xiàn)代設計相結合,結合工藝上采用了多層門襟的制作,解構的打破重組,渲染出了多層疊加類似魚鱗的肌理效果,搭配立體石頭漿印花如牡蠣殼,將蟳埔女及海洋文化更好地呈現(xiàn)出來。干凈利落的剪裁,搭配釘珠,拔印、拔染、植物染等設計細節(jié),營造出浪漫雅致的東方情調。解構大衣的創(chuàng)新演繹,展現(xiàn)了對東方美好的獨到詮釋。本系列服裝在凸顯蟳埔女文化中蘊含無窮魅力,創(chuàng)作中展現(xiàn)海洋文化特色,歌頌了蟳埔女勤勞能干的設計精神理念,也體現(xiàn)出泉州“融合民族文化多樣性與包容性”的古城底蘊,綻放具有強烈特色的蟳埔女文化形象。
△《觀己 悅己》——徐瑋廷(魯迅美術學院)
作品介紹:設計靈感來源于當今社會女性凝視的現(xiàn)象,世俗之見對女性的束縛是一種無形的枷鎖。灑脫,自由才是新時代女性的代名詞。設計將蟳埔女大裾衫左右衽不對稱的造型特點與日常休閑服裝相結合。在圖案上,將女書打亂排列成花的紋樣,并用流蘇加以裝飾,蟳埔女以花為美,也是想讓“女書”作為表達情感的載體。女書作為一項傳統(tǒng)非遺是封建時期直到現(xiàn)在唯一一種性別語言,二者的結合能夠最直觀的反映出,從古到今女性對于自由的追求。在工藝上,采用編織,魚骨彈力網等制作方法。此外,創(chuàng)新性將女書紋樣變成立體剪裁結構與服裝進行結合,也讓傳統(tǒng)有了立體的生命力。
△《在蚵殼厝邊看花開》——許張英、賢永興(閩南理工學院/中原工學院)
作品介紹:蟳埔村樸素自然的人文風情,代代相傳的簪花女文化風靡,“千年磚,萬年蚵”別具一格的蚵殼厝建筑,由此引出本系列設計,將蟳埔厝殼建筑文化和男裝運動裝相碰撞。
△《破繭》——劉籽言(東華大學)
作品介紹:聚焦蟳埔女簪花圍、大裾衫、闊腳褲的傳統(tǒng)服飾及泉州特色建筑蚵殼厝,展現(xiàn)一代代蟳埔女勤勞、堅韌、奔赴與熱愛的精神,體現(xiàn)了蟳埔村民匠心獨運的技藝和深厚的歷史底蘊,賦予蟳埔女服飾文化新的時代內涵和生命力,使傳統(tǒng)文化破繭新生。
△《踏?!跋y”花》——楊亞楠(泉州師范學院)
作品介紹:蟳埔女是福建三大漁女之一,“簪花圍”,是蟳埔女服飾的一大亮點,被稱為是“頭頂?shù)幕▓@”。該系列設計選取大海為主題元素,用牛仔、藍色功能性面料等來渲染藍色的海洋,利用面料的褶皺原理來模仿蚵殼厝,以匹克的運動系列作為靈感來源,設計了此系列服裝。
△《簪出花的詩篇》——陳海路、閆雪琪(贛南師范大學)
作品介紹:靈感來源于泉州這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的簪花藝術。色彩上深受當?shù)匚幕绊?,既鮮艷又和諧。多源自當?shù)胤棧绶奂t色、青花藍等,色彩既彰顯了地方特色,又體現(xiàn)了人們對生活的熱情與期望。在工藝細節(jié)上,在服裝上拼接的設計工藝,如同色系撞色、異質拼接等來與當?shù)氐姆b相融合,在創(chuàng)新的基礎上也保留了最傳統(tǒng)的服裝特點,皆在傳承與發(fā)揚本民族特色。
△《絲花云舞》——王鎮(zhèn)逍(魯迅美術學院)
作品介紹:作品《絲花云舞》為主題,旨在展現(xiàn)出獨特的文化魅力。設計靈感源自于蟳埔人民對簪花的喜愛和傳承。服裝采用傳統(tǒng)的刺繡工藝以優(yōu)雅的花朵圖案為主要元素,運用鮮艷的色彩,展現(xiàn)出蟳埔地方文化的獨特魅力。圖案上使用了抽象花叢作為題材設計,融合了扎染獨特的特點,款式上結合了傳統(tǒng)旗袍大裾杉等元素同時,為了突出簪花的特點,巧妙地將花的形狀融入到服裝剪裁中增加珍珠點綴,使整體設計更加富有層次感。
△《春蟳》——孫孝雨(泉州紡織服裝職業(yè)學院)
作品介紹:花朵代表了生命力和希望,感受蟳埔女向海而生的生命力,頭飾是她們對生活的美好和祝福和對勞動創(chuàng)作的贊揚和肯定。
△《阿嫲的新故事》——賢永興(中原工學院)
作品介紹:作品的靈感來源于蟳埔村的自然風光,人文風情和簪花女文化。簪花女文化爆紅于網絡,吸引了全國各地的游客。阿嫲生活方式也漸漸發(fā)生了改變,本系列將以此講述阿嫲的新故事與服裝進行相碰撞。
△《欲行山海》——林俊杰(福州大學廈門工藝美術學院)
作品介紹:欲行山海。
△《花 蜅》——孫歌言(青島大學)
作品介紹:本系列作品采用清新高雅的藍白色調,配以淺黃色點綴,營造出一步一繁花,一簪一浮華的古典韻味。蟳埔女以海為生,將大海的顏色作為主要基調,并采取了漸變的形式來表達漁女們歲歲年年在海邊度過的美好時光。“當蟳埔女把浪漫和春天戴在頭上,你聞,三月的春風里,都是希望”。
△《陌上花開》——劉一繁、高婷婷(泉州師范學院)
作品介紹:本系列設計作品的靈感主要來源于蟳埔女的服飾文化,結合當下流行的新中式進行創(chuàng)新設計,以蟳埔女簪花和古厝紅墻為靈感。該系列設計作品既保留了蟳埔女傳統(tǒng)服飾的某些特點,又對其進行符合現(xiàn)代潮流發(fā)展的創(chuàng)新設計。
△《雁丘》——梁雨詩(魯迅美術學院)
作品介紹:作品靈感源于《雁丘詞》。以新中式休閑服裝為載體,通過針織與色彩展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美(針織紋樣是抽象概括出的泉州層疊的山和彎曲的河,以及大雁祥云圖案;色彩從中國畫中提取,有石灰、青綠、土黃、墨黑等)。制作工藝主要是針織提花+手縫珠串;成衣面料均為提花(燙金)面料+刺繡和流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