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委(監(jiān)察專員辦)綜合室、紀檢監(jiān)察室
文章發(fā)布日期:2018-02-02
福建福安廉村:廉以傳家 世德作求
廉 村
廉村位于福建省福安市溪潭鎮(zhèn),原名石磯津。唐神龍二年(公元706年),薛令之“文破八閩之荒”,考中進士,官至左補闕兼太子侍講。唐肅宗即位后,感念恩師薛令之廉潔剛直的高風亮節(jié),賜其鄉(xiāng)里名為“廉村”, 這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由皇帝敕封以“廉”字命名的村莊。
后唐年間,有陳姓人與薛姓人聯(lián)姻后遷入廉村。后來,薛令之后人遷出了廉村,一部分遷往鄰近的高岑村,一部分遷往外地。之后每年,薛氏的后裔都會來到高岑村的薛氏宗祠尋根問祖。廉村的陳氏后人也深受薛令之的影響。
廉村文風樸茂,唐宋以來,廉村出了33名進士。特別是從北宋大觀三年(1109年)至南宋寶佑六年(1258年) 的150年間,廉村共出進士17位,甚至涌現(xiàn)出“一門五進士,父子兄弟俱登高第”的盛況,一時傳為佳話。
目前,村內(nèi)主要文物古跡有:薛令之故居、薛令之讀書處(靈谷草堂)、明清時期的廉村城墻、陳氏宗祠、陳氏支祠、后湖宮、媽祖廟、陳樹安宅、陳住松宅、古碼頭等。2008年,廉村入選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薛令之
薛令之(683—756年),字君珍,號明月,福建省福安市溪潭鄉(xiāng)廉村人,閩地中舉入仕第一人。唐開元中期,薛令之被授左補闕之職,并與賀知章同為太子侍講。
薛令之為官清正廉潔,在任期間始終恪盡其職,保持自己的清廉名譽和操守。辭官返鄉(xiāng)時,薛令之囊無積蓄,兩袖清風?;剜l(xiāng)后過著窮研經(jīng)書、抱甕灌園的生活。去世時,竟家徒四壁,什么財產(chǎn)都沒有,只給子孫后代及村鄰親友留下了二十個字:“父言慈,子言孝,家聲永振;書可讀,田可耕,世業(yè)悠存?!?/span>
廉村家訓
薛令之的清廉為官事跡和遺訓對廉村影響很大,可以說“廉”是廉村的立村之本。村子里很多地方充滿著“廉”元素,如楹聯(lián)匾額等,隨處可見,就像是一種獨特形式的村規(guī)家訓,于不知不覺間給人教化和熏陶。
此外,廉村陳氏族人還總結升華薛令之的廉潔精神,制定了十條祖訓族規(guī):孝親敬長之訓,待人接物之訓,尊師取友之訓,敬宗睦族之訓,敦勉勤儉之訓,崇尚節(jié)義之訓,誡革鴉片之訓,早晚國課之訓,疏離異端之訓,嚴禁財博之訓。
這些祖訓族規(guī)以薛令之的節(jié)義、清廉思想為核心,經(jīng)過千年傳承,深深地嵌入到了廉村人的心田里。(來源: 中央紀委監(jiān)察部網(wǎng)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