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委(監(jiān)察專員辦)綜合室、紀檢監(jiān)察室
文章發(fā)布日期:2018-11-20
董必武是參加過中共“一大”的革命元勛,新中國成立后,曾擔任政務院副總理、中共中央監(jiān)察委員會書記、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代主席等領導職務。雖身居高位,但董必武從不以黨和國家的“元老”自居,總是把自己比作“配角”“老?!薄T谒麨辄h和人民奮斗和奉獻的一生中,始終以“新功未建慚高坐”為座右銘,始終保持著艱苦樸素的優(yōu)良作風,并以此嚴格要求親屬和身邊人,留下了很多佳話。
要比革命,不要講闊氣
抗日戰(zhàn)爭期間,董必武長期在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負責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工作。這項工作的性質(zhì)使得他要經(jīng)常同國民黨上層、民主黨派、社會賢達等打交道。有工作人員覺得,作為中共代表的成員,衣服不應該太寒酸,建議為他置備幾件像樣的衣服。董必武卻說:“我們共產(chǎn)黨人,是要革命,不是要講闊氣,同國民黨比,要比革命,比誰是真正為億萬中國人民謀利益,比誰能得到中國勞苦大眾的擁護。我們每花一分錢,都要想到解放區(qū)人民的艱苦生活,想到敵占區(qū)人民逃荒要飯的慘景。”
當時,董必武兼管著設在重慶紅巖村的八路軍辦事處的財務工作。我們黨財源有限,各機關的經(jīng)費都捉襟見肘,他這個“管家”是很不好當?shù)?。為了在有限的?jīng)費下盡可能維持辦事處的正常運轉(zhuǎn),董必武對辦事處機關的各項開支管理和監(jiān)督得都很嚴。很多在紅巖村工作過的老同志都記得董必武為6毛錢向中央作檢查的故事。有一次月底結算伙食費時,董必武發(fā)現(xiàn),有6毛錢的支出和賬面記載有出入,賬平不了。盡管錢不多,董必武卻非常重視,他對辦事處的同志說:“我們黨的經(jīng)費來得不容易,每分每厘都是同志們用血汗甚至生命換來的,我們只有精打細算的責任,沒有浪費鋪張的權力?!睘榇耍鲃釉跈C關大會上作了檢查,還親自向黨中央寫了檢討信。這件事給辦事處的工作人員留下了深刻記憶,也深深影響了這些同志。
董必武不僅嚴格要求自己,還十分重視對子女艱苦樸素作風的教育培養(yǎng)。他要求孩子們用錢必須記賬,他對子女們說:要你們用錢記賬,不單是怕你們多花錢,而是要胸中有數(shù)。這樣做,養(yǎng)成習慣,將來為國家、為人民服務,要用錢的時候,就會從實際出發(fā)。孩子們以父親為榜樣。兒子董良翮上中學時想買一雙自己喜歡的布鞋,就從車費中三分五分地積攢,過了兩年,積少成多,終于買上了這雙鞋。
不應通過領導干部個人關系辦私事
董必武的夫人何連芝是1933年入黨的老紅軍,在漫長的革命生涯里出生入死,為黨和人民作出過很多貢獻。她和董必武結婚后,卻從沒有享受過任何特權。新中國成立后,董必武與家人來到北京,條件比戰(zhàn)爭年代好了很多,但何連芝依然保持著過去的好傳統(tǒng)。她很少添置新衣服,有時候,干脆把董必武的破舊衣服改一改再穿,她有一件西裝就是用董必武的舊西服改來的。1956年,何連芝的單位給干部調(diào)整工資,考慮到她資歷深、級別低,單位擬定給她提級加工資。董必武知道后,不僅沒有同意,還專門去找有關同志說,請他們考慮別的同志,不要給自己的夫人提級。三年困難時期,因為家里人口多,供應不夠,何連芝就自己想辦法,她寧可自己在自家院里養(yǎng)雞鴨貼補家用,也決不向組織伸手提要求。
有的親戚看到董必武在北京做了“大官”,就想方設法找到北京,希望在上學、提職、調(diào)動工作、購買緊俏商品等方面得到一些關照。確實,這些事情如果董必武肯打招呼,以他的地位和聲望,相關地方和部門會通融的。但董必武對親戚們那些不合理的要求,一概堅決拒絕。他還教育和勸告親戚們,即使是合理的要求,也不要從他這里打主意,應該通過自己所在單位的正常途徑申請解決。
1964年春天,董必武的一個侄孫到北京來看他,想請董必武幫助換一個更好的工作。董必武對晚輩來看自己很高興,讓他在北京多看看,見見世面,但要求他不能用自己的小車出行,不能在外面提及親戚關系。這樣過了一個星期,董必武就要侄孫回家投入生產(chǎn)勞動,并對他說:我在政府里的地位很高,但我們都是靠各自的工資生活,不能亂花國家一分錢。你家的困難,主要靠自己克服,實在克服不了的,可以找當?shù)卣戎V秾O提了一個要求,希望董必武能給寫個條子,自己拿這個條子找縣政府。董必武嚴肅地說:“那怎么能行?我不能插手地方政府的事,更不能要求地方政府給你特殊照顧,你要相信地方政府會秉公辦事的?!?/span>
董家是大家族,人口眾多,不時就會有親友向他提出各種要求,董必武就干脆寫了一封“通函”,告訴親友們不應通過領導干部個人關系辦私事。他把這封信打印出來,分別寄給了家鄉(xiāng)的親友們。后來找他利用職權辦私事的親友變得越來越少了。
對親友如此,對身邊的工作人員也同樣嚴格要求。他與工作人員約法三章:一是不許向地方上要東西,二是不許假借自己的名義在任何部門搞特殊化,三是不許接受禮物。每逢新同志到他身邊工作,他都會當面講清這三條規(guī)矩。
干部子女不能特殊
1969年,董良翮高中畢業(yè)后,面臨就業(yè)問題。那時候,年輕人最向往的是到部隊參軍,其次是到工廠當工人,這兩種崗位十分緊俏,因為大部分青年人都要去農(nóng)村插隊勞動。當時董必武是中央政治局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要安排孩子去部隊或工廠不是什么難事。但董必武的態(tài)度十分鮮明:“干部子女不能特殊,良翮還是下鄉(xiāng)插隊去!”按照父親的要求,董良翮報名下鄉(xiāng),被安排到河北省晉縣周頭公社賀家寨大隊插隊落戶。
臨別時,董必武提醒兒子說:“你是革命的后代,要嚴格要求自己,生活上要艱苦樸素,和群眾同甘共苦,決不能高人一等!”他反復叮囑,“你不能當特殊農(nóng)民,要做一個普通農(nóng)民。你要聽老農(nóng)的話,聽隊長的話?!彼麊杻鹤舆€有什么要求,董良翮說,想跟您要兩件東西,要您的洗臉毛巾和牙刷。董必武的洗臉毛巾已磨出了洞,牙刷的柄都用斷了,是用繩子捆起來繼續(xù)用的。這兩件東西,是董必武艱苦樸素作風的象征,董良翮要這兩件東西,是要用父親的好作風勉勵和鞭策自己。
董良翮在農(nóng)村一干就是10年,他虛心向農(nóng)民學習,爭著干苦活、累活,得到了當?shù)厝罕姷慕豢诜Q贊,被樹為知青的先進典型。1973年12月22日,《人民日報》發(fā)表一篇通訊《革命的好后代——記北京下鄉(xiāng)知識青年董良翮》,詳細報道了他的事跡。有關董良翮的身世,文章中只披露了他是“革命干部的后代”。10年間,董良翮從普通社員一步步做到大隊書記、公社書記、縣委副書記。擔任大隊干部后,董必武曾讓兒子把同他一起出差來京的干部請到家中,當著董良翮的面,對公社干部說:“你們要幫助良翮,他還年輕,工作上要向你們學習,你們經(jīng)驗豐富,當他的老師,教育他在農(nóng)村好好工作,參加農(nóng)業(yè)勞動,讓他還是當一位普通農(nóng)民好?!彼粌H把兒子送去務農(nóng),還希望小孫子長大了也到農(nóng)村去。1972年,董必武在給小孫子的詩中寫下了這樣的詩句:“父母在晉縣,農(nóng)忙事田畝。望爾速長大,協(xié)作左右手。吾意亦云然,世為農(nóng)人好。孫良頗茁壯,天逸符大造?!?/span>
1975年春,九十高齡的董必武病重住院,董良翮回京探望父親,已是彌留之際的董必武卻不讓兒子留在身邊,催促他趕緊回去:“農(nóng)村工作忙,不能長期耽擱。我這里有人照顧,你還是回農(nóng)村安心工作。”董良翮只得含淚辭別病危的父親,回到插隊的農(nóng)村。
董必武臨終前在病榻上寫了一首詩《九十初度》:“九十光陰瞬息過,吾生多難感蹉跎。五朝敝政皆親歷,一代新規(guī)要漸磨。徹底革心兼革面,隨人治嶺與治河。遵從馬列無不勝,深信前途會伐柯。”
這就是一個畢生獻給黨和人民事業(yè)的共產(chǎn)黨人的自畫像。1975年4月7日,葉劍英同志在董必武追悼會上說:“董必武同志真正做到了一輩子做好事,不愧為忠誠于黨和人民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董必武的樸素作風,將永遠激勵后人。(來源:《中國紀檢監(jiān)察》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