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觀察 高等教育應由冰冷的人才工廠回歸人文的校園,更應注重對人才的人格塑造和心態(tài)培養(yǎng) 2月18日,備受關注的復旦大學醫(yī)學院研究生投毒案,被告人林森浩以故意殺人罪一審被判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殺人償命”的正義結局,并不能救贖青春的殘局。司法審判,往往是建立在殘酷的結局之上,它能夠撫平公眾的憤怒,卻無法為校園內(nèi)的青春療毒。因此,我們對這起事件的反思,絕不能止于判決的結果。 林森浩毒殺室友黃洋,手段無疑是殘忍的。但是,放眼中國高校圈,類似的傷害事件并不鮮見。從某種意義上講,復旦投毒案只是一種典型生態(tài)中的非典型個例。如果有心去統(tǒng)計便不難發(fā)現(xiàn),源于人格畸變和戾氣彌漫的“災難”,在當今高校其實時有發(fā)生。無論是互害還是自殘,都是青春中毒的結果。但是,人們往往為其制造的惡劣后果感到痛心遺憾,卻很少去檢查讓青春中毒的土壤。 中國教育歷來都以培養(yǎng)“對社會有益的人”為目標。倡導“知識改變世界,教育創(chuàng)造人生”的理念并無不妥,但問題是,持有這種宏大的理想和使命,很容易忽略一個關鍵的問題,也是教育的底線,那就是如何培養(yǎng)“對社會無害的人”。近幾年高知人才作案事件頻現(xiàn),透過復旦投毒案,我們正好可以反思如何改造教育土壤。 在應試思維的纏繞下,成長于應試教育土壤上的學生們,往往容易忽視其作為個體公民的獨立性。因而,人格的塑造、心智的培養(yǎng),長期以來都被置于偏僻的角落。當教育無視人的存在,人性的畸變和垮塌又怎能避免?須知,良好的教育面向的是人,塑造的重點應該是人格;而高校本是陶冶人文情懷的場所,不是用知識鍛煉和萃取“機器”的工廠。 人們常說的高知人才,恰如這紅工廠鍛煉和萃取出來的核原料,如果利用得好,它的能量可以造福人類;倘若失之偏頗,它將制造毀滅世界的災難。不同之處在于,核原料是沒有生命的,而高知人才是有靈魂的;核原料的損益靠人類之手決定,而高知人才則是靠人格和心性控制。由此可見,塑造好高知人才的人格和心性,不僅僅是知識能量用于正道的保障,更是抑制其破壞性的開關。 青春中毒,根在人性的迷失。而人性的迷失,又根源于高校人格塑造的缺失。復旦林森浩毒殺室友的悲劇,實際上提醒我們,既要看到高知人才對于推動社會發(fā)展的巨大能量,也要看到其迷失的可能性,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巨大破壞力。 關于高知人才的雙刃劍效應,北京大學的 復旦投毒案的審判,解決的只是正義的問題,它并沒有能力去拯救那些中毒的青春。復旦投毒案的審結,并不代表著高校校園內(nèi)的互害和自殘就會消失,也許,它還會以更加駭人聽聞的手段呈現(xiàn)。 要為這些中毒的青春療毒,關鍵恐怕在于,我們的高等教育,應該由冰冷的人才工廠回歸人文的校園,在注重踐行培養(yǎng)“對社會有益人才”的同時,更應注重對人才的人格塑造和心態(tài)培養(yǎng),避免他們成為“對社會有害”的破壞性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