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 習 文 選
第(2011)10期 總第38期 刊號:校內(部)012
中共泉州師范學院委員會宣傳部 2011年4月15日
葉小文:“信仰建設”與頂層設計
30年經濟快速發(fā)展,中國富了,但是人們也發(fā)現(xiàn),社會變了。社會矛盾激化,價值觀裂變,有人開始追問:我們的社會是不是道德淪喪了,是不是信仰缺失了?
我們中華民族歷來是信仰充實的民族,是最講信義的民族,是重“君子”輕“小人”的民族。但我們在經濟社會轉型中,確實感覺到了道德危機和價值觀的劇變。在這種撞擊、轉型、大家都奔錢而去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道德的迷失和信仰的錯位。怎么去重建信仰,充實精神?
都去拜神嗎?現(xiàn)在大家對宗教的關注其實是個假命題。宗教拯救不了我們的靈魂。中國多數(shù)人的文化傳統(tǒng)也是“子不語怪力亂神”,是“敬鬼神而遠之”。把對社會的熱情消釋在對神的冰冷的崇拜當中,我們沒這個習慣,這也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一部分人關注宗教,是因為在思想信念出問題的迷茫中,在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滋長的濁流中,總得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于是難免有人把宗教也當做一種選項。當然,我們的確也不妨真的去認真研究一點宗教中的積極因素,借助宗教中的積極的一面。但這與“信仰重建”,不是一個層面的問題。“從來就沒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
我們如何進行有效的信仰建設?這里,也有個頂層設計與底層驅動有效結合的問題。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一個科學的“頂層設計”,包括四個方面: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這四個方面的價值體系,既是國家整體、民族整體的追求,也是不同階層、不同群體的追求,進而可以成為每一個體、每個公民的追求。而一旦深入、內化到不同的社會階層和特殊群體,就像絢麗的陽光折射出五彩光芒,展現(xiàn)出不同的核心價值觀。一定要找到一個接口,把崇高的信仰和每個人對現(xiàn)實利益的追求,把大公無私的集體主義和個人追求對接起來。如果找不到這個接口,信仰就是空談。
共產主義信仰是一種科學信仰,是在唯物主義、在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之間的科學規(guī)律的基礎上推導出來的。怎樣把科學信仰變成精神信仰,這是一個重要的命題。陳毅同志早就說過:“手莫伸,伸手必被捉,黨和人民在監(jiān)督,眾目睽睽難逃脫。”一定意義上,黨和人民就是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的“神”。人,總是要有一點敬畏之心的。講“徹底的唯物主義者是無所畏懼”的,那是講不信鬼不信神需要的思想狀態(tài)。但不能放大為人什么都無所畏懼,更不是人要以自我為中心無限膨脹,像當年恩格斯所譏諷的馬赫那樣,變成一架“發(fā)瘋的鋼琴”。
作為中國封建社會傳統(tǒng)核心價值觀的“仁、義、禮、智、信”,我們在摒棄其封建糟粕的同時,也不妨借鑒其部分合理的內容,特別應研究它如何通過“忠孝兩全”、“三綱五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方式,由個人而家庭,由家庭而社會,由社會而國家,由國家而天下,把個人的追求與整體的核心價值統(tǒng)一起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踐行,要探索如何使之深入和內化到個體,成為個人的自覺意識和追求。
中華文化的基因里,總是保持著“君子以天下為己任”的情懷。君子立于天地之間,就要“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中華文化的基因里,總是滲透著“講信修睦”的理念,“禮之用,和為貴,天下之道斯為美”。這種“天下情懷”至高無上、自上而下;而“和諧理念”無處不在、自下而上。兩者簡明扼要,會通無礙。自上而下,站得高,高屋建瓴;自下而上,落得實,家喻戶曉。中國人有此優(yōu)秀遺傳基因。今天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也可作如是觀,以如是行。
如果能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頂層設計,真正內化為全民族每一個體都從內心滋生著的動力,才是無窮無盡的動力。有了這個動力,我們必定能夠盡快在基本面上實現(xiàn)經濟發(fā)展方式轉變的“拐點”,并全面推動這一場偉大深刻的社會變革。
(資料來源:《中國青年報》2011年4月11日)